close

如何增廣見聞? 閱讀不是唯一的途徑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David 說以前他們家族在上海市算是家境很好的了。 一大家子人,當時只有他一個長孫,被家人捧在手心上,跟個土皇帝似的可以呼風喚雨。 他讀小學的時候,還是男生與女生共用一張書桌的年代,板凳條也是一起坐的,但剛開始他很討厭坐在他旁邊的女同學。 他扳起當年那副嫌棄人的表情道:「妳知道她有多髒、多臭嗎? 成天邋邋遢遢的,衣服縫縫補補的,指甲縫也是黑黑的,活像個叫花子。」 但這應該是共產黨治國的少數好處之一吧… 交不起學費的貧困孩子也有機會上學堂。

 

「那時我每天出門上課前都已經吃飽了,可我媽還是會在我的懷裡再塞一個大白麵饅頭,就怕我餓著。 在當時,可不是誰家都吃得起白麵饅頭哩!」 我可以想像… 只是,我在臺灣時也沒有吃過粗麵饅頭啊。 大環境果然有差。 「然後每次我吃東西或吃午餐時,她都張著嘴猛流口水地盯著我的食物。 那樣子真的很惹人厭,我連話都不想跟她說!」 「哇,你那時候的樣子應該也很惹人厭的。 ^___^  「大概吧… 然而,冬天來臨之後,我對她完全改觀了。」 「為什麼呢?」 David 以紐約市當時的氣溫來解說。 「我們這裡很冷吧,可這裡幾乎家家戶戶、任何建築物內部都有暖氣,所以我們不會挨凍。 但我們那時的學校教室,沒有暖氣,門窗也關不嚴實,冬天外面下著大雪,冷風就灌進教室裏,教室儼然成為一座大冰窖啊!」 (研判他當時已在西北,不在上海了。) 嗯… 這真的超冷呀,聽得我都涼了起來。 「雖然我的家境好,棉襖、棉褲、棉靴、棉帽,一樣也不缺,但坐在那種教室裡上課,我還是凍得直發抖呀! 反觀我旁邊的那位女生,只穿著破了很多洞的毛衣,手上戴的禦寒護手套 (一體成形的那一種“手套筒”) 都薄到接近半透明了。 她的手指一隻隻凍得像小紅蘿蔔似的,凍瘡都在流膿啊。 手指紅腫到根本握不住筆… 她是用兩手掌夾著筆在寫功課的。」 說到這裡,David 的眼眶有一點泛紅了。 「哇,我當時看到她家窮困成這樣,眼淚都掉下來了。 回家後,我把我家的衣服全都翻出來,只要是不常穿/不合穿的衣物,無論男女樣式,全部送給她啦! 並且,以後我每天上學前都跟我媽要兩個饅頭,一個分給她。 那時我媽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帶兩個饅頭去學校,只以為我會餓… 反正家裡吃得起,也就隨我去了。」 故事聽到這兒,總算覺得心情好一點了。 我說:「原來你以前就很古道熱腸呀。」 他有一點不好意思地說:「也不是啦… 只是我到那時候才知道什麼叫「可憐」、「窮苦」。」 他假裝手上拿著一個大饅頭的模樣道:「妳知道她吃著饅頭時是什麼樣兒的表情嗎?」 喂… 我還沒轉行去幫別人算命耶。 「她吃那饅頭啊…」 David 想著怎樣形容她比較不過份。 「…那樣子像是這一輩子都沒有吃飽過。 對,就是以前從未吃飽過的饑餓!」

 

您想像得到這一輩子都沒有吃飽的感覺是怎樣的嗎? 您現在才知道「饑餓30」這活動有多小兒科啊……

 

「那麼… 當年你的這位女同學現在還活著嗎?」 聽故事當然要聽到尾嘛。 David 搖搖頭:「不知道。 而後我轉了好幾次學,早就沒有她的消息了。 只是,雖然我是上海人,在那裡也稱得上是有頭有臉的家世,但在西北待過幾年後,再回到上海… 突然覺得自己跟周遭的許多人格格不入了。」 「哦,是嗎?」 他用一種另有意喻的眼光看看我:「就像你們高雄人可能會比較看不起台南人那樣子吧。」 這我就不服氣了。 「為什麼你認為我就會瞧不起其他的南部人?」 「不是嗎? 你們高雄人不是會認為自己比其他南部縣市先進,覺得他們很老土?」 我斜眼看他了:「是有這種高雄人,但不是所有的高雄人都這樣。 更何況,老師、家裡及課本都沒這樣教,我為什麼應該有這種表現?」 「喔,不會哦,那就好。」 他接著說:「我在西北待過之後,知道了以前的自己很愚蠢,再回到上海那個紙醉金迷的地方… 便會感到生氣,氣身邊的親友中就有那種自以為比其他地區的人們高一些的優越感,氣上海人佔用及浪費了太多資源,而偏遠或落後地區的許多人們卻連基本的溫飽都有問題。 逐漸地,發覺跟他們話不投機,也就乾脆越來越不往來了。 真的很想把他們也扔去西北等地,讓他們去體會一下別人是怎麼過日子的!!」 這我是贊同的,有錢人不該因自己浪費得起而浪費… 這地球從未答應人們任意買賣它的資源,被浪費的部份其實都被記在「地球」這個整體的帳上。

 

您認為自己多浪費了一張紙… 它就只是浪費了自己買來的、公司提供的或是在速食店隨手可得的一張紙? 那敝人勸您打今日起多想一想更深的問題吧。

 

一段故事說完了,David 又現寶似地問我另一個問題。 「妳知道什麼是「ㄇㄞ ㄎㄜ」嗎?」 嗯… 我開始搜索腦袋裏所知的“麥克”。 他嘴角邊掛上了見多識廣的笑意:「不是別人說的口袋裡的“麥克、麥克”喲。」 ~ 原來他也懂年輕人與網路上的流行語哦。 「那你說的是什麼「ㄇㄞ ㄎㄜ」?」 「麥子的「麥」,客人的「客」。 我眼睛一亮:「這還真沒聽過。」 料想又是時代名詞。 他說:「以前大陸多是農村,收割期一到就會很缺人手,可麥子得在下雨前全部收割完成,否則就爛掉了。 這時中央 (或村長級的人物) 會在某村收割完自己的莊稼之後,召集村裡的男人們到另一個村莊去幫忙收割麥子,一村割完了再去下一個村莊。 他們通常就是帶著一把鎌刀、兩個布袋,就這樣出發去幫忙了。 而請他們幫忙的村人們不需要付他們金錢等酬勞,只要管他們的一日三餐即可,但等他們回鄉時,每個人都會帶回兩袋滿滿的麥子為謝禮。」 佩服,從心中油然升起。 「哇,這還真不是任何國家中都會有的“職業”誒。」 確實吧… 以前的臺灣有「麥客」嗎? 但他笑得挺尷尬的。 「可是以前年紀小、不懂事,認為他們很討厭。」 「啊? 為什麼?」 「因為他們去的村莊只管他們吃飯,不管他們的住所呀,所以他們都是隨便在街角、橋下或其他人家的屋簷下倒頭就睡嘛。 他們的衣服都是補丁,身上又髒髒臭臭的,看起來就跟遊民似的,當然讓我覺得討厭。 然而,長大後明白那是怎麼一回事了,也就不會再嫌惡他們了。」

 

這些就是人生的歷練。 自己沒有遇到過的人、事、物,也許這一輩子便沒有機會去瞭解。 所以,您願意多了解您的生活與周遭一切嗎? 別忘了,先多聽、多看、多想,您將得到更多的無形資產。 很有用的無形資產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nai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